Getting your Trinity Audio player ready... |
耶稣看见她哭,并看见与她同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约 11:33)
有些基督徒会说,很难完全理解基督论中的一条教义,即基督人性永存。他们常常以为,神的儿子从天降临,道成肉身成为人,在地上生活了三十多年,然后回到天上,恢复到他道成肉身之前的样子。
但这种基督论就算不是异端,也是一种错谬。神子成了人,就永远不会脱去自己的人性,他成了人,而且永远为人。基督升天教义的意义在于:他带着从坟墓里复活的肉身升上高天,而这肉身反映了他完全的人性。当然,他永远有神性。但是他一旦具备人性,就永远不会终结。海德堡要理问答(the Heidelberg Catechism)说:“在天上也将有我们的肉身。”(49问)
基督人性永存这一真理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当我们从四福音中看到道成肉身的基督对罪人和困苦人的感受、情感和关爱时,我们便知道,对今天的我们而言耶稣仍然是人,他并没有回到道成肉身前的脱离肉身的神性状态。
神子的肉身是真实、丰满、完整的。事实上,耶稣比世上任何人都更像一个真正的人。古代异端欧迪奇主义〔Eutychianism,又称基督一性论(Monophysitism)〕认为,耶稣是人和神的混合体,是介于神人之间的第三种独特存在——这种异端思想在主后451年的第四次迦克墩(今日的土耳其) 大公会议遭到谴责。会议颁布的迦克墩信经(the Chalcedonian creed)认为,基督是“完全的神与完全的人”,而不是两者的简单组合。不管成为人(以及成为无罪的人)意味着什么,耶稣过去和现在都是人。而情感是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情感会因堕落而不再健康,正如人堕落后他的每个部分都不能幸免一样。但是情感本身并不是堕落的后果。耶稣具有我们所有的各种情感(来2:17,4:15)。[1]如加尔文所说:“神子自己披上肉身,同时也拥有了人的情感,以致他与自己的众弟兄并无不同,只是他没有犯罪。”[2]
伟大的普林斯顿神学家华腓德(1851-1921)在1912年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名为“论我们主的情感生活”(“On the Emotional Life of Our Lord”)。其中,他探讨了福音书所揭示的基督的内心生活,并称其为基督的“情感”生活。华腓德所指的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情绪”——那种失衡、应激式、不健康、受感觉支配的情感。他是指耶稣的感受。而当他思想基督的情感时,他反复提到基督内心深处的情绪波动是如何产生的。
那么,我们从四福音中看到的耶稣的情感生活是怎样的呢?敬虔的情感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一方面,它是一种完全平衡、合宜、有节制的内在生活;但另一方面,它也指长阔高深的情感。
华腓德回顾了福音书中耶稣的不同情感。我们要探讨其中的两种:怜悯和忿怒,以进一步认识基督的心。
华腓德对基督生命中特殊情感的研究如下:
因为耶稣一生都在施行怜悯,而且他的服侍以行善著称,以致他的门徒将这总结为他周流四方,行“善事”(徒 10:38),所以我们应该会很自然地发现,他最常有的情感必定是“怜悯”。事实上,这正是他最常有的情感。[3]
接着,他引述了基督怜悯人的具体例子。他始终都试图帮助我们认识到,在耶稣怜悯行为的背后,他内心激荡着对不幸之人的同情。当瞎子、瘫子和困苦人哀求耶稣时,“他内心对他们产生了一种深切的怜悯,这怜悯也体现在他外在的行为上;但是这个用于描述救主回应的词强调的是……他情感本性中深刻的内心活动。”[4]比如,当听到两个瞎子请求看见(太20:30-31)或者麻风病人想得洁净(可1:40)时,或者只是看见(没有听到任何请求之前)一位悲伤的寡妇(路7:12)时,“我们的主就大发慈心,怜悯他们”。[5]
上述所有例子都表明,耶稣的行为是出于同样的内心(太20:34;可1:41;路7:13)。形容这种内心的希腊文是“splanchnizo”,它常被译为“有怜悯(to have compassion)”。但是,这个词不是指一时的怜悯;而是指一种深刻的情感,仿佛你里面翻动沸腾着的各种感受和渴望。这个词名词形式的字面意思是指人的内脏和心肠。
华腓德特别深刻地阐释了这种怜悯的含义,以帮助我们理解耶稣的所是和他内心的情感生活。他整篇文章都在思考这样一个事实,即耶稣是地上唯一的完全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他的情感生活以及他的怜悯之情呢?华腓德帮助我们认识到,基督的情感超越了我们的情感,而且比我们的更深刻,因为他是真正的人(而非神人混合体),而且是完全的人。
举个例子也许能说明问题。我还记得几年前我走在印度班加罗尔(Bangalore)街头。那时,我在一个镇上的教会刚讲完道,正等车来接我。一出教会大门,我就看见了一个老人,他显然无家可归,坐在一个大纸箱子里。他的衣服又破又脏,牙齿也掉了几颗。最让人难过的是他的手。他大部分手指头都脱落了,很明显不是因为受伤,只是随时间的推移被腐蚀掉了。显然他是一个麻风病人。
那一刻我这个堕落污秽、常常迷失的人心里涌出的是什么?怜悯,多少有点吧!但这怜悯只是一时的,稍纵即逝。堕落毁掉了我和我的一切,包括我的情感。堕落的情感不仅指出于罪的过度反应,也包括出于罪的反应迟钝。为什么我会对这位可怜的老先生如此冷漠呢?因为我是个罪人。
那么,对一个无罪的、情感正常的人来说,当他看到这个麻风病人的时候,会作何感想呢?罪辖制了我的怜悯;那么不受辖制的怜悯是怎样的呢?
耶稣的感情就是这样,完全且不受罪的辖制。他心里必然会出现什么感觉呢?那种完全的怜悯是什么样的呢?我不是指神赐旧约先知的启示,而是指透过一个真实的人所展现出来的怜悯。如果这人现在在天上但仍然是人,用这种完全的怜悯注视着我们这些属灵的麻风病人,他心间流淌出来的爱不像我们的情感那样受罪恶的自我中心之辖制,那会怎样呢?
他不仅有怜悯,还有完美的忿怒。那么完美的忿怒是什么样的呢?
这也许是华腓德这篇颇具影响力的文章的主要贡献。它或许能反映出你在研究基督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即强调基督心里柔和谦卑,强调他对人的深切怜悯,如何与我们在福音书看到的那些描述他忿怒的经文相调和呢?如果我们只关注他的柔和,那么我们是否在毫无意义地以偏概全呢?他不是也会发怒吗?
想想华腓德在开始探讨耶稣的忿怒时说了什么。他指出,道德完美的问题不仅关乎分辨善恶,而且关乎主动地弃恶扬善,之后他又写道:
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看到恶时不可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准确来说,我们所说的有道德的人能分辨善恶,并对善恶做出适当的回应。因此,忿怒也是这人表达自己的方式;面对邪恶,这种情感不可或缺。[6]
华腓德的意思是,一个像基督那样道德完美的人如果没有忿怒,那他就是自相矛盾的。也许我们觉得,强调基督的怜悯就会忽略他的忿怒,强调基督的忿怒就会忽略他的怜悯。但我们必须看到,两者是并存的关系。一个没有怜悯的基督永远不会对身边的不公义、残酷、人类的野蛮,甚至是来自宗教精英的邪恶感到忿怒。绝对不会。“他里面既有怜悯,也有忿怒。”[7]父亲对女儿的爱越深,在女儿遭苦待时就越会愤怒到极点。
让我们通过下面的逻辑三段论来思考耶稣的忿怒。
前提一:道德良善意味着愤怒地抵挡邪恶。
前提二:耶稣是道德良善的楷模;他在道德上是完美的。
结论:耶稣愤怒地抵挡邪恶,比任何人都更愤怒。
是的,耶稣对那些使他百姓犯罪的人发出严厉的谴责,要将他们沉在深海里(太18:6)。这不是因为耶稣喜欢折磨坏人,而是因为他爱自己的百姓。正因他灵魂中满是爱,而非幸灾乐祸地苛求公义,他才发出如此可怖的灾难预警。
同样地,《马太福音》23章通篇都是主耶稣宣告对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审判——是什么引发了如此可怕的谴责?因为他关心那些被受人尊敬的宗教精英们误导和苦待的人。这些听从律法师的人被迫承受了“难担的重担”(太23:4)。这些蒙爱的百姓就像文士和法利赛人一样,“作地狱之子……还加倍”(太23:15)。简单来说,文士和法利赛人是有罪的,因为公义先知的血要归在他们头上(太23:34-35)。他们对神百姓的心与耶稣的心正相反。他们想要利用百姓来尊崇自己;而耶稣却盼望服侍百姓,为要造就他们。耶稣多次愿意聚集百姓在他翅膀的荫下,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保护他们(太23:37)。
那么将做买卖的人赶出圣殿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么做可不太温柔。它跟耶稣的心有何关系?事实上,经文告诉我们,耶稣自己做了鞭子(约2:15)。想象一下,他在那里编来编去,安静地制造武器,并用它凶悍地赶走做买卖的人,推翻他们的桌子。但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因为他们滥用圣殿。这是神的家,罪人本可以来这里献祭,享受和神的相交,得神的喜悦和恩典。这是祷告的场所,是神人之间蒙福交流之地。这些兑换银钱的人才是真正推翻圣殿的人——他们推翻了这个认识神、看见神的圣殿,把它变为一个赚钱的场所。
我们要说的是,没错,基督过去愤怒,而且现在仍会愤怒,因为他是个完全人,他的爱如此强烈,以至于无法对罪冷眼旁观。这义怒反映了他的内心,他温柔的怜悯。但正因如此,他最容易发怒,而且他的忿怒也最强烈——所有这些都不掺杂一丝一毫的罪。
福音书中关于基督义怒最明显的例子是《约翰福音》11章的拉撒路之死。这里,33节和38节用于描述耶稣内心状态的动词都有极度愤怒之意。“耶稣走近拉撒路的坟墓,心中不是无法控制的悲伤,而是无法抑制的忿怒……那让他撕心裂肺因而大声疾呼的情感是公义的狂怒。”[8]华腓德继续探讨了拉撒路事件在整卷《约翰福音》中所起的作用。请注意他是如何将这些与基督的心联系起来的:
他心里怒不可遏……死是他发怒的对象,而耶稣来世上要消灭的就是死后掌死权的那位。他眼中噙满同情的泪水,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他的灵魂充满忿怒……因此拉撒路的复活不是一件孤立的神迹奇事,而是……一个耶稣胜过死亡和阴间的关键事例和公开标志。
约翰为我们……揭示了耶稣的心,因他为我们赢得救恩。耶稣代我们击溃仇敌时,他不是漠不关心,而是满怀对敌人的烈怒。他不仅救我们脱离罪的辖制;而且在我们受辖制时,他还感同身受,并与我们同在,而在这些感受的驱使下,他做成了我们的救恩。[9]
对于不悔改的人,他是狮子;而对于悔改的人,就是那些受逼迫的、敞开的、饥饿的、渴望的、忏悔的、降卑的人,他是羔羊。他满怀公义的忿怒,恨恶一切临到你们的恶。回想一下,《以赛亚书》53章说基督担当了我们的痛苦和忧患(赛53:4)。他不仅代替我们受罚,经历了我们永远不会经历的事情(咒诅);也与我们同受患难,经历了我们经历的一切(苦难)。你悲伤时,他也悲伤。你痛苦时,他也痛苦。
今天你发怒了吗?我们不要太快就认定发怒是罪。毕竟,圣经明确要求我们该发怒的时候要发怒(诗4:4;弗4:26)。也许你有发怒的理由。也许你被人得罪,而唯一合适的回应就是发怒。请放心:耶稣也和你一样愤怒。他和你一同发怒。事实上,他比你自己受到伤害时更生气。你的怒气只是他义怒的影子。他发怒与你不同,他发怒不会犯罪。当你想到那些亏负你的人时,让耶稣为你发怒吧!你可以信赖他。因为这忿怒是因他怜悯你。福音书中的他看到人受苦害时感到愤慨,他现在在天上看见你受苦害时也同样感到愤慨。
因此,请饶恕那些得罪你的人吧!让基督不仅借着他的怜悯来洗净你,而且向你保证,他会和你一起愤怒抵挡一切苦害你的事,尤其是死亡和阴间。
[1] B. B. Warfield, The Person and Work of Christ (Oxford, UK:Benediction Classics, 2015), 137-38.
[2] 约翰·加尔文,《约翰福音注释》,吴玲玲译,华夏出版社,2015 年8 月。
[3] Warfield, Person and Work of Christ , 96.
[4] Warfield, Person and Work of Christ , 97-98.
[5] Warfield, Person and Work of Christ , 98.
[6] Warfield, Person and Work of Christ , 107.
[7] Warfield, Person and Work of Christ , 141.
[8] Warfield, Person and Work of Christ , 115.
[9] Warfield, Person and Work of Christ , 117. 关于《约翰福音》11 章中基督完全释放出人性中的情感,还可以参考加尔文的注释书,他显然不同意奥古斯丁的观点,但他很可能赞同华腓德的观点:加尔文 ,《约翰福音注释》。
This is awes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