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柔和谦卑》第二十三章  永远定睛祂

Getting your Trinity Audio player ready...

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弗 2:7)

万事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们渺小平凡一生的终极目标、宏观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根据圣经和历史,我们的回答是“为了荣耀神”。

毕竟,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我们是艺术品,为展示美而造,好吸引人们来关注那位造我们的“艺术家”。我们受造只为这事。当我们为荣耀神而活时,我们步入了唯一真正的人性化生活。我们正常生活,就如同一辆靠汽油而不是果汁驱动的车。最重要的是,还有比这更令人喜悦的生活吗?追求自我的生活是多么令人疲惫啊!而为他人活的喜乐是多么充满力量啊!

然而,如果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要荣耀神,我们又该如何做呢?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就“为什么”而活达成一致,那么我们能否也就“如何”活达成一致呢?我们应当如何荣耀神?在进入永恒的过程中,神如何永远得荣耀呢?

我们荣耀神的方式之一是顺服,不再自以为是,而是信靠神,相信他才是生命之道。圣经呼吁我们在外邦人中当“品行端正”,叫他们“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归荣耀给神”(彼前2:12)。

在研究基督内心的最后一章里,我想探讨荣耀神的另一种方式,一种永远有效的方式。在这方面,爱德华兹是我们的导师。

爱德华兹在晚年的一次布道中说:“世界受造似乎就是为了这个特别的目的……”此刻,你会怎样将这个句子补充完整?爱德华兹是这样说的:

世界受造似乎就是为了这个特别的目的,即神的永恒之子可以得到一位配偶,他可以遵从自己的本性,以无限的恩慈待她,他可以说是完全屈尊降贵,打开心中一切爱和恩典的源泉,尽都浇灌于她,并通过这种方式荣耀神。[1]

如果你非常熟悉爱德华兹,你可能会发现他事工和写作的重点之一就是神的荣耀。他是一位完全以神为中心的、与众不同的思想家。他写了一篇名为《神创世的目的》(The End for Which God Created the World)的文章,其中他论述的一个重点是,世界的存在是为了荣耀神。

但有时我们不太明白爱德华兹的意思。上述引文是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论述。神创造世界,是为了让他儿子内心的情感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如今,我们很少使用“仁爱”(benevolence)一词,它指的是一种恩慈良善的性情,一触即发的怜悯之情。想象一条被大坝阻断的河流,水越蓄越多,随时可能奔涌而出——基督内心的良善就是这样。他有无限的慈爱,而人类历史就是他“完全屈尊降贵,将心中一切的爱和恩典尽都浇灌下来”的机会。世界的受造以及它被罪毁灭后需要的重建,都让基督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情感。基督内心的洪流使神的荣光比其他任何时候都照耀得更远、更亮。

基督与新妇在婚姻中的大喜乐开始于今生,但我们只能稍微经历到一些。然而,他与新妇的最终结合是在圣经最后,那时新耶路撒冷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启21:2)在永恒中,我们将会与神的荣耀有份——但如何做呢?答案是:基督的荣耀在他对罪人的爱里显明出来,并且他享受这样的爱。

致力于向美洲原住民传福音的著名宣教士毕大卫(David Brainerd),于1747年10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爱德华兹的家中去世。爱德华兹在其追思礼拜上有一场布道。他在谈到圣徒来世与基督相见时说:“他们将要看见基督荣耀的本质,这将吸引和激励他们,因为他们不仅要看见他无限的威严与荣耀,还有与其威严相称的无限恩惠、谦卑、柔和与甘美。” 这样,“当他们看见基督大君王的尊严就不会惧怕,只会更快乐、更惊喜。”具体来说:

离世圣徒的灵魂在天上与基督同在,基督将会向他们敞开胸怀,向他们显明那从亘古以来就有的无限丰富的爱……他们将吃喝饱足,畅游在爱的汪洋中,永远沐浴在无限光明、无限温柔、无限甘美的神爱的光芒中。[2]

世界被造是为了使基督完全彰显他的慈心。而天上最大的喜悦就是他对我们的心永远敞开、永远强烈。

但这合乎圣经吗?

在前面的学习里,我们曾讨论过《以弗所书》2章4节里“丰富的怜悯”一词。你是否注意到,保罗在这句经文的结尾(弗2:7)说到我们得救的根本原因。在描述了我们若靠自己陷入绝望境地之后,他写道:

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他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他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

在新天新地里永恒生命的意义在于,神“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我们看,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我们在忧虑中度过一生,犯罪又受苦,失迷又回归,懊悔又绝望,不断偏离我们在基督里必定永远享受的一切。

《以弗所书》2章7节这类经文真的能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吗?还是说它只是神学家的写作素材

在我们即将结束对基督内心的探讨时,我想再次回到《以弗所书》2章7节,思索这节经文带给我们的信息,它只是反映了圣经关于我们未来的教导。

“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对那些在基督里的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终有一天,神要带领我们穿过衣橱进入纳尼亚[3],我们将站在那里,因喜乐、惊讶和释放而俯伏在地。

这意味着当我们站在那里时,我们不会因为今生的罪受责备,不会遭人怀疑,也不会有人告诉我们:“享受这些吧,但要记住你不配。”天堂与永恒的意义在于,享受他的“恩典……恩慈”。假如天堂的目的就是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显明出来,那我们就有了保障。我们担心犯罪会让我们出局,但罪只会凸显出神的恩慈何等奇妙。

这意味着,我们现今的堕落并不是拦阻我们得享天堂的障碍,而是享受天堂的关键因素。无论我们的生活多么糟糕——那都是我们最终荣耀、平安、光辉的一部分。正是我们做的那件令自己生活陷入崩溃的错事上——基督里的神在今生显得无比真实,在来生对我们来说也更加奇妙。(而我们中间那些自觉完美的人,有朝一日到那里后将更深地意识到,罪、自义、骄傲和所有故意的叛逆意识在我们心里是多么根深蒂固,但这一切却令神的恩慈倾倒下来,我们也将站立其中,惊叹于他对我们的心何等伟大。)

倘若他的恩典是“极丰富”,那么我们的失败不会大过他的恩典。我们觉得被生活完全压垮的时候,正是神切切想念我们之时。常常困扰我们的失败与懊悔,正是他坚定不移地爱我们的地方。

倘若他的恩典是“极丰富的”——而非有限或适度——那么我们的罪就永远不会让他心力交瘁。相反,他的百姓越软弱、越失败,他就越想念他们。

《以弗所书》2章7节不只是说“他极丰富的恩典”,而是说“他极丰富的恩典……恩慈”。“恩慈”一词的希腊文意思是,一种尽其所能避免他人不适的愿望。在《马太福音》11 章30节里耶稣说“我的轭是容易的”时,也用到了这个词。他的轭是恩慈的。古德温谈到《以弗所书》2章7节的“恩慈”时说,“这个词蕴含了全部的甘甜、坦率、亲密、真诚、良善以及他全部的心。”[4]

他的恩典是“向我们”的。“向我们”也可以译成“为我们”,甚至是“浇灌我们”或“在我们身上”。它取决于你个人,并不抽象。他的心、他的意念,是向我们的,从现在直到永远。他的恩典不是一个谜,我们必须绞尽脑汁才能摸索到进入的门道。他将他的恩典赐给我们,是单独赐给每个人的,是永不断绝的。实际上,他赐下的是他自己——并不存在“恩典”这样的东西(注意,这是罗马天主教的教导)。他所赐的恩典并不抽象,而是基督自己。因此,保罗立即加上“在基督耶稣里”一词。

谈到“在基督耶稣里”,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基督里的最大的事实是什么?那些与他联合的人已经得着应许,所有那些挥之不去的破碎,影响着你的一切——每一段关系、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家庭、每一封邮件、每天清晨醒来的时刻、每一份工作、每一次假期——所有的一切——终有一天都将重建,完全翻转。我们今生经历的黑暗与痛苦越多,来生所得的冠冕与释放就越大。在C. S. 路易斯创作的《开往天堂的巴士》(The Great Divorce)里,有个人的话反映了圣经的教导:“那是属血气之人所误解的。他们说暂时的苦楚是‘未来的福乐无法弥补的’,却不知道,一旦进入天堂,就会改变过去,甚至将那种痛苦变为荣耀。”[5]你若在基督里,就永远不可战胜。这段经文说的是神使死人再活过来,而非神帮助受伤的人。但神怎样使我们活过来?约翰·欧文说:“他爱的生命进入我们里面,他注入死人身体里的复活大能就是爱本身。”[6]

《以弗所书》2章7节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不是一堵墙,而是一扇门;它不是出口,而是入口。

整个人类历史以及永恒本身的意义在于,展示那不能完全展示的,证实那不能充分证实的。在来世,我们将越来越深地体会到神的仁慈之恩,洞悉他的内心,我们对他的心了解越多,就越能看到它无法完全理解,不能测透。

对那些不在基督里的人来说,今生就是他们最好的生活。而对那些在基督里的人来说,《以弗所书》2章7节是关于永恒的愿景,就在下一个转弯处,而今生是他们最糟糕的生活。

在那复活的清晨,当公义的日头出现在诸天之上,发出他一切的荣耀和光辉,他要到来,好像新郎;他要在他父的荣耀中与众圣天使一同到来。

那将是这位荣耀的新郎与他新妇一次喜乐的聚会。那时,新郎将除去帕子,显现在他的荣耀里;那时,众圣徒将要发光如同日头,在他们父的国里,在他们救赎主的右边。

时候到了,基督将甜蜜地邀请他的佳偶与他一同进入荣耀的殿中,这是他从创始之初就一直在为她预备的。他将牵着她的手,带她一同进入:这荣耀的新郎与新妇将装饰整齐,璀璨耀眼,熠熠生辉,一同升入天上的天。又有荣耀的众天使等候他们:而这位神子与神的百姓将在他们共同的荣耀与喜乐中,一同站在天父面前。那时基督要说:“我在这里,还有你赐给我的人”:而他们要在这样的关系中联合,共同领受天父的祝福;从那时起,在完美的、不间断的、不变的、永恒的荣耀中,在彼此的爱和接纳中,在天父的爱中一同欢喜快乐。[7]


[1] Jonathan Edwards, “The Church’s Marriage to Her Sons, and to Her God,” in The Works of Jonathan Edwards, vol. 25, Sermons and Discourses, 1743–1758, ed. Wilson H. Kimnach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87。爱德华兹在他的《圣经笔记》(Notes on Scripture)中先引用了《以赛亚书》62 章 5 节,之后表达了类似的观点。The Works of Jonathan Edwards , vol. 15, Notes on Scripture, ed. Steven J. Stein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87.

[2] Jonathan Edwards, “True Saints, When Absent From the Body, Are Present With the Lord,” in Works , 25:233.

[3] C. S. 路易斯的系列小说《纳尼亚传奇》中的情节,书中的主人公穿过衣橱,进入神奇的国度纳尼亚,译注。

[4] Thomas Goodwin, The Works of Thomas Goodwin , 12 vols. (repr., Grand Rapids, MI:Reformation Heritage, 2006), 2:277.

[5] C. S. 路易斯,The Great Divorce (New York:HarperCollins, 2001), 69. 中译本参考《开往天堂的巴士》,台北:校园书房,2013。

[6] John Owen, On Communion with God , in The Works of John Owen , ed. W. H. Goold (repr., Edinburgh:Banner of Truth, 1965), 2:63.

[7] Jonathan Edwards, “The Church’s Marriage to Her Sons, and to Her God,” in The Works of Jonathan Edwards , vol. 25, Sermons and Discourses , 1743–1758, ed. Wilson H. Kimnach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83–84.

《听书|《柔和谦卑》第二十三章  永远定睛祂》有2条评论

发表评论